查看原文
其他

如果未来经济不好,投资还能赚钱吗?|财务自由实证 #56

也谈钱 也谈钱 2023-12-09
先给大家分享一段《投资第一课》的书摘,预期收益是怎么算出来的?读完也许就会有自己的答案。

1、投资投的是国运,收益的基础来自 GDP 增长

随着我们经济体量的增大、人口红利的减少以及科技与工业化的阶段转型,未来的速度肯定要稍微慢下来一些。参照过去几年的数据,我们可以相对保守地认为,每年 5%~6% 的增速是比较可预期的。这个数字,就是我们收益率的一个基础保障。

2、国运又是由无数个体构成的,GDP 的背后是企业和个人。而我们可以相信,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会比全社会的平均水平高一些

上市公司是所有企业中的一部分,但它们的整体盈利能力要超过全部企业的平均水平。如果我们投资中国所有的上市公司,大概我们可以获得年化 6~7% 左右的收益。

再进一步,沪深 300、中证 500 等宽基指数中的企业是上市公司中的一部分,指数编制的特点和方式,保证了它们是上市公司中头部的企业。如果我们可以通过沪深 300 、中证 500 以及中概股等指数覆盖了中国经济未来 15 年主要的发展方向,大概我们可以获得年化 7~8% 的增长速度

就此,我们得到了一个基本的股市投资预期收益,5~6% 的 GDP + 2% 左右的上市公司超额收益。这个数字,也大约可以代表上市公司净资产的增速(如果不考虑分红)。虽然市场会大幅上下波动,但长期收益的基础还是公司净资产的变化 👇

过去 19 年,万得全 A 指数的收益率约等于年化 10%

3、现在,我们再把可能提升收益的操作考虑进来

……乐观估计,基于估值的低买高卖,可以帮我们提高 3%~5% 左右的年化收益。

……乐观估计,增强型指数基金,可以帮助我们提高 1%~2% 左右的年化收益。

……如果我们能找到好的基金经理,主动基金可以帮助我们提高 2%~3% 的年化收益。

最后综合考虑:

如果能这样长期坚持「低买高卖」,并且系统性地选到表现比较好的公司,我们就有可能把预期收益率拉高到 12%~15% 的水平。

上面的具体数字大家可能有不同想法,但总的来说,预期收益总是由这 3 部分构成:

  • GDP 增长

  • 上市公司相比于社会平均水平的竞争优势

  • 我们能做的操作

……

然后再回到开头的问题,如果经济不好呢?

实际上我们感觉的「经济不好」,是来自 GDP 放缓,而非倒退。2023 年 Q3 GDP 的同比增速依然有 4.9%,这还是当下各种不利因素的结果。像经济体量增大、人口红利减少,这些因素更是在预期之内,前面已经考虑过了。

当然我们也会看到上市公司利润下滑,但这更多是因为企业盈利周期比 GDP 周期波动更大一点 👇 而市场周期、或者说我们的情绪,又要比企业盈利周期波动更大

而剩下的几点,上市公司的规模优势,指数中上市公司的优胜劣汰,A 股依然波动巨大可能带来的 2~3% 的超额收益。这些也并未改变。

那么,如果经济不好,投资还能赚钱吗?我觉得依然能。这些年我们看了太多变化的东西,却也忽视了背后很多不变的。

……

而且到这还没完,还有个简单的算术题,对我们看待投资也许会有帮助。

假设有笔投资,2 年刚好实现年化 10% 的投资收益,并且第一年跌了 10%,那么第二年这笔投资「理应」涨多少呢?

34.4%

如果一笔投资,5 年刚好实现年化 10% 的投资预期,并且前 2 年跌了 30%,那么后 3 年这笔投资「理应」涨多少呢?

130%

当然,预期收益不同算出来的结果会不一样。但把预期收益调节成 5%、7% 或其他数字,大致结论也会是一样的。

牛市顶点,想想这个计算,也许就不会再那么狂热。熊市底部,想想这个计算,也许就不会那么悲观。


实证账户更新

记账工具来自有知有行

被动收入观察 👇 从投资中获得的「累计被动收入」目前还在「累计日常开销」曲线的下方,耐心等待回归 

注:这张图的思路来自第 30 期实证。家庭开支曲线里,我没有算买房首付、一次性税费和部分硬装的钱。剩下大家能想到、想不到的,房贷月供、家具、家电、旅行、保险、医疗什么的,每一笔都算进去啦。

……

最后例行提醒大伙,财务自由的投资和被动收入虽然看起来性感,但「因上努力,果上随缘」。本金和收益只是自由路上的「果」,主业努力多赚钱、理性消费少挥霍,以此积累本金,再加上不被短期涨跌干扰、坚持投资才是背后的「因」

投资复利只是我们获得被动收入的方式,而不是致富的秘密。

在财务自由实证的最初两年,我写得最多的也不是如何投资,而是如何少在投资上花时间,好能多花时间关注主业,同时理性控制开销,尽快攒钱。

假如有 10 万本金,就算投资翻倍也才赚了 10 万。而投资翻倍极其困难,巴菲特的年化收益也才 20%。相比之下,在职场上努力提升,让收入再增加 10 万则要靠谱得多。

对财务自由而言,“钱生钱”做到 80 分足矣,剩下的精力还是应该关注赚钱和省钱这些“人生钱"。

关于这份实证

普通人通过工资理财也能实现财务自由,这是这些年我一直在践行的理念。从最初懵懵懂懂到 2017 年制定具体的财务计划,再到如今渐渐靠近终点,已经走了五六年。

为了能够更加透明、中立地实证普通人财务自由的可能性,从 2019 年开始我决定公开自己的财务进度,成为这个系列内容「财务自由实证」。

不追求大富大贵,但求能够不再纠结生计这些琐碎问题,在重大选择面前获得更多的人生选项,不再瞻前顾后。

有兴趣参考这个实证的朋友建议先看看之前的引导篇,制定自己的财务自由计划一起财务自由。以往的干货精华也都有汇总 👇

我给自己定下的目标是 30 岁前积累到 家庭年度开支的 10 倍(结果现在攒到了 20 倍 ✌️),作为创造被动收入的本金。依靠这些本金实现长期 10+% 的年化投资收益就可以实现财务自由,不再依赖上班工资生活,有底气去选择自己真正想做的事儿。

(我的具体目标数字是 500 万,但这个数字大家没必要参考,还是要以自己的生活开销为准)

财务自由路上一些重要节点:

  • 2017 年,计划正式开始,同年获得家人的认可和支持;

  • 2018 年,A 股熊市大跌,出现“钻石坑”机会;

  • 2019 年,开始财务自由公开实证(就是现在大家看到的这个系列);

  • 2020 年,新冠股灾,自由之路上的又一个关键机会;

  • 2021 年,自由目标基本达成,开始向新的节奏过渡;

  • 2022 年,遭遇自由后的第一次账户大幅回撤,但也是港股 6 年后、A 股 3.5 年后的又一次钻石坑,期待后续……

  • 也是同年,我搬去二线过想要的生活了买房钱从计划中扣除(自住房我会看作消费而不是资产)

慢慢播种,等待市场回归~
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